close

醫師,民國 50~ 51年烏坵檢診所-醫官,據 張 醫師表示當年烏坵燈塔只有ㄧ面發光,而面向大陸的那ㄧ面是不發光的(我猜~應是當年兩岸對峙軍情緊張造成的), 張 醫師曾在簡陋的醫務室內處理棘手的闌尾炎,而屋頂透著溼氣正在滴水呢!


當年的長官:周羽指揮官、劉希光軍郵局長。


醫師與家父是多年摯友,自張醫師離島起數十年來兩位老友書信往返,逢年過節更是烏坵的紫菜、台灣的名產相互餽贈不曾間斷。


醫師:「當年妳爸爸守燈塔,很辛苦的,儘管寒風冷冽但還是必須扛起家計,工作閒暇時才有可能至海邊垂釣,但釣起了大魚,不是立刻拿回家享用,而是飛奔到檢診所讓我和周鐘靈醫官打牙祭。」


醫師當年曾細心爲祖父輩看病,爸爸一直感念在心。


翻閱爸爸的書信發現有趣現象~書信對象都是些醫官們,而數十年來與老友們的文書均妥善珍藏!


 


以下是慈濟月刊443   2003/10/25 


 


















張鳳岡──貼心往診
 
◎撰文/黃秀花
 
對病人而言,他是位好醫師;
對同事而言,他是個好伙伴,也是大家最敬重的長者。
難怪有人會以「家有一老,如有一寶」,
來形容他是玉里慈院之「寶」!
 

 

週三下午,張鳳岡照例帶著花蓮玉里慈濟醫院護理人員外出往診,隨行的還有四、五位志工;這天他們前往富里鄉幾個偏遠村落關懷貧病者,車子穿過高山、越過群嶺,可謂名符其實的「盤山過嶺」。

「盤山過嶺」一曲首段,描寫的是早年花東偏遠地區民眾求診時,必須一路顛簸、翻山越嶺到醫院。而今隨著醫療環境的改善,這樣的場景已不多見;但玉里慈院為了照顧偏遠地區行動不便的貧病者,由醫護人員主動出擊,翻山越嶺到鄉間往診,足跡遍及玉里、卓溪、富里、瑞穗等二十幾個村落。擔任下鄉往診服務的醫師張鳳岡,四年來如一日,年已七十二歲的他,上山下海都一樣步履沈穩,步步走得踏實。


盤山過嶺,往診到家

「唉呀!螞蟻在咬你的腳呢!」來到富里鄉東里村陳老伯家,張鳳岡看到他雙腿的腳趾頭已全潰爛,心生不忍地勸告他:「不要再喝酒了!」

陳老伯今年六十九歲,比張鳳岡還年輕,但看起來卻老得多。由於兒子遠在台北工作,他一人獨居,於是以酒為伴,長期喝下來,引發痛風性關節炎,腳趾關節處長出一顆顆的結石;加上又有糖尿病,以致傷口節節潰爛、難以癒合。一度曾嚴重到無法行走,志工便將他載往
玉里慈院給骨科醫師診治。

當病情嚴重時,他曾努力戒過酒,但情況稍有好轉時,他又故態復萌,讓往診人員相當頭疼。副護理長劉素雲用生理食鹽水和碘酒為他清理消毒傷口;張鳳岡則囑咐他,一定要再回骨科診療,不然傷口會繼續惡化。「謝謝你們這麼關心我!」送大家出門時,陳老伯終於點頭同意再到玉里分院看診。

「其實醫院並不遠,但不少村民還是諱疾忌醫。」張鳳岡無奈地說,下鄉往診的主要目的,就是要幫助偏遠地區民眾發現身體的疾病。小毛病,當場可解決;大問題,就得催促他們趕緊就醫;若碰到病患情況危急,更要立刻將他們送醫。

有次,張鳳岡一行人到卓溪鄉古風村往診,就碰到一位獨居的原住民老人,因天寒在家裏燒炭火取暖,不慎引發一氧化碳中毒,偏偏他又有氣喘宿疾……來到他家,正好撞見他奄奄一息,大家趕緊用救護車將他載回玉里分院急救,才保住了命。


「鄉村人口中,老人佔了很高的比例。或是獨居無人照應,或是子女欠缺對疾病的敏感度,致使小病拖成大病,甚至變成殘疾。」張鳳岡感慨地說。

富里鄉永豐村就有一位七十多歲的林老伯,去年十月去看他時,他的腳趾有痛風結石,但潰爛情況還不嚴重;張鳳岡不斷叮嚀他要戒酒,且要天天清理傷口及敷藥。但他還是繼續喝酒,傷口也不太搭理,以致情況愈來愈惡化,最後竟感染蜂窩性組織炎,造成左小腿血管嚴重阻塞壞死。為求保命,醫師只好為他截肢。

對截肢之事,林老伯耿耿於懷,卻坦承還有「喝少少的酒」;又言先前到花蓮動了白內障手術,現在眼睛看東西清晰多了,「連小螞蟻我都看得見呢!」他洋洋自得地說。

下鄉往診多年來,看到一些民眾身體出了狀況,卻仍繼續喝酒、嚼檳榔等,屢勸不聽,讓張鳳岡感到相當惋惜。

在富里深山部落,就有位五十多歲的原住民,獨居在隨意搭設的帳棚裏,吃喝和煮飯都用水溝裏的水,外表也不怎麼修邊幅。要找他,得走過長長的田埂,才能到達他的住處。

「這樣的生活方式,對城市人而言簡直不可思議;他卻怡然自得,酒照喝、檳榔照嚼,什麼都不在乎!」張鳳岡說,換個角度思考,他活得輕鬆、無牽掛,也未嘗不可;只是,不懂得好好保養自己,身體搞壞了就逍遙不起來了!


隨傳隨到,病人安心

七十二歲的張鳳岡其實並非東部人,而是受花東好山好水的吸引,於六年前從中部移居到玉里行醫。玉里慈院成立四年多來,他從不間斷地下鄉服務偏遠民眾,不論清晨或夜晚,隨時找他,他都樂於配合。他待人親切、服務熱忱,因此贏得了很多員工的敬重,尊稱他為「張伯伯」。

「有急事找張伯伯,他從不說『不』。」護理長高翠萍說,張鳳岡是個很慈祥的長者,只要病人有需要,無論多晚多早,他都一定會爬起來。


「他是我們玉里分院之『寶』!急診室有他在,我們就很安心。」高翠萍指稱,在玉里慈院草創期,由於駐診醫師不多,張鳳岡又住在醫院宿舍裏,每每隨 CALL 隨到;而且他很少離開醫院,即使不當班,有事離開玉里,也一定會跟急診室報備,回來後又會再來通報一聲,是很有責任感的醫師。

「跟我們一起看個案那麼久了,即使奔波了一整天,他也絲毫看不到疲態。」長期和張鳳岡一起搭配看個案的志工張澄淇說:「雖然他年紀比我們大,但體力卻很好,我們甚至都還不如他呢!」



張澄淇還說,張鳳岡往診之前,都會先把個案的背景和病況仔細研究過,很具內科醫師細心鑽研的精神;且只要一聽說有新個案需立即評估,即使不是固定的往診時間,他也會馬上跟著志工去看。

玉里慈院管理室主任黃馨嬌回憶起,2000年象神颱風來襲,在秀姑巒溪演習的北市消防局有十幾位消防隊員失蹤,她詢問張鳳岡是否願意前往協助救人?他一口就答應了。於是他們一行四人半夜十二點開著救護車往奇美部落馳援,天雨山路落石不斷,駕車的管理室副主任王文健整路默念著佛號……一路上雖然驚險,卻總算平安返回了。

「即使明知有危險,張醫師也願意配合前進,這分救人第一、奮不顧身的精神,很值得晚輩學習。」黃馨嬌說。



陪同玉里慈院走過四年七個多月的舊院區歲月,張鳳岡跟著大家一齊同甘共苦。在颱風夜,與同仁在風雨中搶救病人;當病人有急症,他半夜爬起來救人;偏遠地區民眾有需要,他醫療箱一提就去往診。如今新院區啟用後,他仍一秉以往服務的熱忱、精進不懈。

對病人而言,他是位好醫師;對同事而言,他是個好伙伴,也是大家最敬重的長者。難怪有人會以「家有一老,如有一寶」,來形容他是玉里分院之「寶」!


 



資料來源:取自慈濟月刊443期 出版日期:2003/10/25


 


原址:http://www.tzuchi.net/medical.nsf/a656877ce687b72f4825736d0030951b/fca0423faa13bcba4825736e0022c344?OpenDocument
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post896 的頭像
    post896

    郵遞區號896 ~ 寫封信到烏坵

    post8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